【目的】明确引起琯溪蜜柚炭疽病的刺盘孢属种类及其致病力差异,为该病害的有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福建省平和县13个乡镇琯溪蜜柚炭疽病典型病样进行组织分离,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种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结果】共获得350株刺盘孢属真菌,从中选取培养性状有较大差异的58株刺盘孢属真菌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多基因(ITS、ACT、TUB2、GAPDH及GS)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其分属于胶胞炭疽菌复合种下的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和果生炭疽菌(C.fructicola)、博宁炭疽菌复合种下的喀斯特炭疽菌(C.karstii)、平头炭疽菌复合种下的平头炭疽菌(C.truncatum)、C.magnum复合种下的短孢炭疽菌(C.brevisporum)以及C.orchidearum复合种下的兰花炭疽菌(C.cliviicola)。采用叶片和枝条有伤接种孢子悬浮液法,结果表明,除兰花炭疽菌(C.cliviicola)外的其他5种刺盘孢属真菌都可使琯溪蜜柚叶片和枝条致病,但致病力存在明显差异。病原菌菌丝生长速率、附着胞形成率与致病力相关性分析发现,相关系数分别为0.3733和0.3641,表明菌丝生长速率及附着胞形成率与致病力之间均呈弱相关性。【结论】琯溪蜜柚炭疽病的病原菌有胶孢炭疽菌、果生炭疽菌、喀斯特炭疽菌、短孢炭疽菌、平头炭疽菌(C.truncatum),其中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为病原优势种,果生炭疽菌、喀斯特炭疽菌、短孢炭疽菌和平头炭疽菌是新病原,证实了福建省琯溪蜜柚炭疽病病原菌具有多样性。不同病原菌的菌丝生长速率及附着胞形成率与致病力均呈弱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