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对10份杂交杏李种质进行抗寒性鉴定并探索抗寒生理机制,旨在筛选优良抗寒杏李种质。【方法】以6个主栽杏李品种和4个杏李优系为研究对象,采集一年生休眠枝条进行梯度温度处理(-10、-15、-20、-25、-30℃),测定相对电导率(REC)并结合Logistic方程计算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鉴定抗寒性。此外,测定不同抗寒性种质在低温下的丙二醛(MDA)含量、超氧阴离子(O2-·)含量、过氧化氢(H2O2)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可溶性糖(SS)含量和脯氨酸(Pro)含量,进一步分析其低温生理响应机制,并利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其抗寒性。【结果】10个杏李种质的REC均随温度下降而上升,LT50在-23.02~-31.67℃之间,其抗寒性划分为3个等级:高度抗寒性(LT50<-30℃,味王和XL9)、中度抗寒性(-30℃≤LT50≤-25℃,风味皇后、风味玫瑰和XL8)和低温敏感性(LT50>-25℃,味厚、味帝、恐龙蛋、XL7和XL10)。低温下,高度抗寒基因型味王和XL9各指标随温度下降总体上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低温敏感种质恐龙蛋和味帝的O2-·、H2O2和MDA含量随温度下降而升高,SS和Pro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SOD和POD活性波动明显。隶属函数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抗寒性顺序为XL9>味王>恐龙蛋>味帝,与LT50评价结果一致。【结论】LT50是评价杂交杏李抗寒性的有效指标,味王和XL9的抗寒性最强,其抗寒性能主要依赖于枝条的抗氧化和渗透调节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