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究水分胁迫下赤霞珠葡萄果实品质形成及甲氧基吡嗪(MPs)含量的差异。【方法】以9年生赤霞珠为试验材料,对其坐果期至采收期进行9个不同程度的水分胁迫,测定果实品质和MPs含量。【结果】果实中MPs在转色前合成,中度和重度水分胁迫可显著抑制积累,转色后开始降解,且不同种类MPs降解速度不同。完全转色到收获期,2-甲氧基吡嗪(MOMP)和3-甲基-2-甲氧基吡嗪(MEMP)已经降解至检出线以下。在转色前采用中度水分胁迫,转色后采用重度水分胁迫(T5),采收期葡萄果实3-仲丁基-2-甲氧基吡嗪(SBMP)、3-异丙基-2-甲氧基吡嗪(IPMP)和3-异丁基-2-甲氧基吡嗪(IBMP)含量分别比对照降低47.27%、48.18%和44.94%。同时,T5处理下葡萄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没有显著升高,总酚、总花色苷和单宁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6.99%、31.17%和20.80%。【结论】坐果期至转色期采用中度水分胁迫处理、转色期至采收期采用重度水分胁迫处理可降低MPs含量,且有利于优质葡萄果实和葡萄酒的产生,研究结果为贺兰山东麓赤霞珠葡萄栽培和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参考。